创新,点亮深圳文化梦想


5月16日-20日,第十五届文博会在深圳举行。


第十五届文博会1号馆——文化产业综合馆。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时间,是充满魔力的尺度,不仅是忠实的见证者,更是伟大的书写者。十五载时光如电,在特区这片改革开放热土上崛起的文博会,已成为实至名归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文博会,是文化创新的平台,亦是文化圆梦的舞台,契合的是国家发展战略,走的是“质量型内涵式”发展新路,磨砺而成深圳乃至中国文化产业一张名片,熠熠生辉。


与文博会同样生机勃发的,是充满创新活力的深圳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创新,如光夺目、如火热烈,点亮璀璨的文化梦想。


深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持之以恒推动文化创新,以《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为总抓手,按照“认准一个目标,实施一套方案,构建五大体系,一年干几件实事,坚持数年,必见成效”的总要求,正朝着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的目标自信迈进,为深圳走在最前列、勇当尖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以创新的一脉一络编织,用实干的一砖一瓦铺砌。深圳是举世瞩目的创新之城,从文化视角观察深圳、解读城市,会发现日新月异的发展背后蕴含的思想逻辑和深圳智慧,会在这里看见信心,洞见未来。


谋全局,五大体系创新齐头并进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深圳的文化创新发展,亦需要谋全局、谋长远!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高度重视深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多次强调,要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新作为新担当谱写新篇章,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再上新水平。



“在新时代,深圳不仅要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高度发达,更要注重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在文化上也要繁荣兴盛。区域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城市间的较量归根到底是文化的较量。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不仅要看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更要看文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而自从2015年开始,深圳文化在新起点上的谋篇布局就充满了创新意味。


创新,从调研入手——

在市第六次党代会之后,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深圳组成课题组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苏州等地考察学习,经过半年多的深入调研、论证,找寻深圳宣传文化工作面临的问题、短板和不足,在全面梳理之后,于2015年年底制定出台了《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致力于打基础、谋长远,补短板、强弱项。


创新,从方案起步——

深圳文化创新2020方案,放飞的是深圳在新时代的文化梦想。这是一张展示城市文化未来的美好“效果图”,更是一张深圳文化如何创新发展的细致“施工图”。根据方案,深圳着力构建五大体系,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城市精神体系、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的文化品牌体系、以媒体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


创新,从项目突破——

实现文化创新发展,必须拿出“干货”“实招”。2020方案最大特点是“实”,配套的《目标责任书》细化分解列出153项具体任务,并明确每一项任务的工作要求、牵头单位、完成时间。方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153项任务每一项都是一个创新点、突破口,其中不乏新的品牌活动、重大项目,比如“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设计周暨深圳环球设计大奖等,许多项目都需要从零开始规划,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难度可见一斑。


创新,靠实事说话——

4年来,宣传文化系统快马加鞭,“一年干几件实事”成了共识,更成为事实。目前,2020方案确定的153项重点任务已基本完成131项,完成率达85.6%。这样算下来,平均一年干的实事超过30件,件件桩桩,聚沙成塔,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让徐徐展开的文化蓝图转变成生动而明媚的现实。


新时代,提出新要求;新征程,要有新作为。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正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而数据与实事的背后,是市民在追求美好文化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新时代的文化锦绣篇章。


打基础,夯实城市文化发展之基


万丈高楼平地起,城市文化大厦,尤须夯实根基。


今年4·23世界读书日,两条新闻广受关注。其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国民阅读调查报告,首发城市阅读指数排行榜,深圳在城市阅读指数、城市个人阅读指数、城市公共阅读服务指数三项榜单上均位居首位。其二,作为2020方案重大项目,深圳书城龙华城封顶并预计11月开业,深圳即将迎来第六座大书城,书城总数居全国前列。


“40年,我们一起走过”主题书展吸引市民驻足观看。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细细品味两条与阅读有关的新闻,可发现其中深刻的逻辑。阅读是最基本的文化行为,影响着市民文化素养与城市文化品位,举办20年的深圳读书月、持续推进的全民阅读,为深圳注入沁人心脾的诗书之气,而2020方案中关于“一区一书城 一街道一书吧”的战略布局,让全民阅读持续升温。如今,在大街小巷绽放的大书城、小书吧,以“接地气”方式让市民尽享阅读之乐,助推阅读指数提升。书香弥漫,润物无声,阅读逐渐融入城市的文化根系和精神血脉中。


深圳中心书城。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夯实文化根基的,不仅是对全民阅读的推动,深圳在文化“打基础”上的投入,一直不遗余力。


文艺院团改革,打下的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基石。


对比国内先进城市,深圳文艺院团力量薄弱,缺队伍、缺人才、缺作品、缺影响的现象比较突出。深圳向改革创新要作品、要影响、要效益——设立深圳交响乐发展理事会和基金会;组建深圳歌舞剧院,打造国内高水平的舞台艺术队伍;推动深圳粤剧团和深圳戏院融合发展等。原华侨城集团总裁任克雷当选交响乐发展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后说,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文化内涵的“厚度”,常常以交响乐团的水准来代表。深圳市交响乐发展基金会为深圳做了一件落地有声、具有远见的大事。


文明建设,打下的是鹏城两个文明比翼齐飞的基石。


多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深圳,注重文明建设的“里子工程”,积极探索以法治促进文明、以机制保障文明、以文化滋养文明、以科技助推文明、以共建共享文明、以传播弘扬文明的崭新路径。新时代的深圳人更有着关爱他人的责任担当——150多万志愿者、300万人次无偿献血600多吨、人均捐款全国第一、举办16年的关爱行动,是深圳人自豪向世界展示的深圳温度。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多次担任感动深圳晚会主持人,他对深圳的评价带着发自内心的热忱:“衡量深圳的高度,我从来不用高楼去衡量,而是去看爱心,去看人与人的距离。高楼有局限,但有些东西的高度永远没有局限,而深圳永远都在探究这些高度。”诚如斯言。这里不仅有深圳速度、深圳质量,还有温暖人心的深圳温度,凝聚成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


最美的风景是人,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千万深圳人的举手投足皆见精神!


补短板,共建共享促进文化民生


今年以来,深圳人的周日有了新的休闲方式——在龙岗大运中心体育场,市民们用掌声和呐喊为深圳足球鼓劲加油。“终于不用在电视机上看中超,我们也可以在家门口看到高水平比赛了。”球迷老谢说。


龙岗大运中心。


此前,深足冲超多年未果,已成了深圳人的难解心结。《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中提出,深圳要制定并实施《深圳市足球振兴行动计划》,培育高水平的中超足球队。去年,深足终于成功冲超,成为2020方案从蓝图化为现实的成果之一。


文化创新之路,正是从城市文化的短板入手,将短板补齐,将漏洞堵上,城市的文化水平自然得以提升,市民的文化生活随之得以丰富。


当建市40年之际,深圳新一轮重大文体设施建设,正适时而至。


时光飞逝,距离深圳上一轮重大文体设施建设,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缺少标志性文体设施,设施老旧、专业化程度不高、区域布局不平衡等现状,深圳文化设施与国内外先进城市还存在不少差距。


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


新一轮文化硬件建设,在深圳轰轰烈烈地掀起。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创意设计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深圳科学技术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等“新十大文化设施”已完成选址逐步推进,将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代表深圳形象的城市文化新地标。深圳还按照“都市风情、文化内涵、产业特色、市场需求”的要求,提升改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区”。除此之外,还将规划建设31个市级及51个区级大型文体设施,共计有超过100个文体设施将在未来分期分批投入建设。


一座拥有“完善硬件”的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正呼之欲出。


“硬短板”要加强,“软短板”也要补齐。


去年9月,《深圳社会科学》创刊,填补了深圳学术刊物的一个空白。此外,深圳还设立全市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实施“学术名家计划”,从多个层面入手,发力补齐学术短板。


今年5月,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正式成立,学院人才济济,首任院长是前北大中文系主任陈跃红。在陈跃红看来,理想的“知识”从来都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结构,理工科与文科之间并没有天然沟堑。


在许多人眼中,高新技术发达的深圳也是一名“理工科生”。然而,真正的大师应当文理兼通,而真正的一流城市,科技与人文不应偏废。深圳要争做“全面发展”的优等生,自然不宜“偏科”。


疏“堵点”,通“经络”,深圳文化正在突破制约瓶颈,补齐关键短板,焕发全新活力。



强质量,文化产业发展动能澎湃


5月的鹏城,欣欣万物绽放勃勃生机,第十五届文博会在此拉开帷幕,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史上再添一道值得铭记的年轮。


如同一艘巨轮,文博会从深圳起航,15年里,航行在波澜壮阔的文化市场,成为了“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今年,2312个参展机构,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132家海外参展商共赴这场文化嘉年华,全市66个分会场同时精彩联动,共同记录下中国文化产业的鼎盛图景。


文博会7号馆“一带一路·国际馆”。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供图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在这个时代,文化不仅具备城市精神、市民素养的培育功能,同时也是城市的资源和生产力要素。


在深圳,创新的体制与活跃的市场为城市文化产业注入充沛动能。深圳着力推进“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崭新模式,新的产业形态叠加、裂变,源源不断释放出新的力量。作为全球第六个、中国第一个入选“设计之都”的城市,深圳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在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深圳设计”也成为继“深圳速度”“深圳质量”后又一新的城市品牌。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标准,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7.9%,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


熏风自南,满城飞花。


当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当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了特区的新标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一马当先——

对标世界先进城市,深圳正在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的行动方案,打造“文化创新发展2020”升级版,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再上新水平。


文博会5号馆的深圳报业集团展区。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高质量发展,创新改革蹄急步稳——

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正在加快媒体深度融合、转型发展,集中力量打造新媒体拳头产品,深化内容、优化形式、强化推介,让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加强。深圳出版集团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治理结构,通过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动书城书吧模式辐射全国。


2018年7月20日,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文化创意特色银行启动暨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五洲宾馆举行。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高质量发展,产业融合势在必行——

去年,深圳成立首家文化银行,为文化企业搭建优质的金融服务平台。同时,积极推动建立文化金融联盟,让文化插上金融之翼。“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业态不断培育壮大,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答卷。


重实效,城市文化形象魅力升级


建市40年,时代大潮推动深圳进入新的跑道。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被赋予了更崇高的使命,而“共建人文湾区”的规划,将深圳文化指引到更广袤的舞台上。


以文化为名片,深圳正在叩响世界的大门。


去年10月,深圳国际形象推介会走进加拿大多伦多。一场“聆听深圳——郎朗和他的城市”音乐主题活动,以跃动音符和创新节奏让多伦多观众领略到深圳的多元文化魅力。一系列活动,已成深圳全球推广城市形象的重要品牌。


郎朗进行现场城市推介。深圳特区报记者 孙锦 供图


音乐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深圳首创“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让音乐跨越国界,直抵人心。今年,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艺术家共聚深圳,21场高水准的演出让市民大呼过瘾,也让各国的艺术家有了与这座城市互鉴互知的机会。“深圳很像我的家乡,这是一座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我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不断给人带来即兴发挥的惊喜。”来自美国的爵士与古典小号演奏家马萨利斯说。


“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设计周、国际科技影视周、国际摄影大展……对标国际一流,深圳在2017年拿出了一张闪亮的“城市文化菜单”。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两年来,文化品牌在不断的锤炼与打磨中更加鲜明,成为国际文化创新创意之都的重要形象标识。


2019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开幕式。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在新的传播格局下,深圳用新的方式与世界沟通。


去年,深圳政府英文网站EYESHENZHEN(爱深圳)网站跃居地方政府英文网站访问量首位。打开网站,富有冲击力的首页大图,讲述深圳故事的视频专题,娓娓道来的传播方式,让国外友人沉浸其中。全球知名旅游指南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公布的2019“全球十大最佳旅行城市”中,深圳位列第2名,体现深圳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跃升。


与风同起,一日千里,是为鹏;多元共融,文化互生,是为城。


鹏城,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与时代对话,向世界发声。


新华社在聚焦深圳发展时曾感言,“一座城市,高度浓缩一个时代精华”,对深圳文化而言,则是在不断攀升的路上,绽放着新时代文化创新的种种光荣与梦想。


今天,在文化创新的引领下,深圳正散发着更强的吸引力、更大的影响力,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展示着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牢记使命,奋发向前。




采写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翁惠娟 韩文嘉

监制︱詹婉容

编辑 | 郑蔚珩


深圳特区报

深圳权威媒体资讯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广告联系电话:0755-83518499

广告联系邮箱:850874136@qq.com

微信联系ID:yingying62588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